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典故 >实地探访松下中国金桥实验室,百年企业如何应对技术新变革


 

编者按: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本文拟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与自然、政策实践和保护教育五个领域就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国宝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使者。建国以来,、。

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为认真贯彻落实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拟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与自然、政策实践和保护教育五大格局就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一、自然地理大格局

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由于漫长的严寒,大熊猫-剑齿虎动物群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不幸灭绝,大熊猫也从其他地区退缩到青藏高原东部的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和凉山等高山深谷之中。



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种群小于30只,10个种群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



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相岭四大山系,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等在内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Ⅱ保护野生植物31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Ⅱ保护野生动物94种。野生大熊猫总数1387只,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公园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4348平方公里、草地738平方公里、耕地43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59平方公里、其他土地1555平方公里)。

四川省20177平方公里(占74.3%),陕西省4386平方公里(占16.1%),甘肃省2571平方公里(占9.47%),根据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状况、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分为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秦岭片区和白水江片区。



——岷山片区。岷山山系是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位于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市(州),面积10013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数量656只,涉及18个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7个风景名胜区、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6个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以及15个林场、8个森工企业。

岷山山脉大体呈南北走向,长约200公里。北接甘肃-青海交界的西倾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日尔朗山,南沿若尔盖县、九寨沟、松潘、平武、茂县、北川延伸,至茂县县城北与龙门山交界,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超过海拔4500米的山峰就有20多座,超过5000米的有8座。海拔5588米的主峰雪宝顶位于松潘县东部,山顶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冰蚀大量发育。



——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邛崃山系和大相岭是大熊猫分布最广的区域,也是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位于四川省成都、眉山、雅安、阿坝等4市(州),面积10164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数量549只,涉及10个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6个森林公园、2个地质公园、2个水利风景区以及22个林场、6个森工企业。

邛崃山脉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要有鹧鸪山、霸王山、巴郎山、夹金山和二郎山,南北绵延250公里,主峰(四姑娘山)5672米,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为亚高山暗针叶林和山地暗针叶林,其次是高山栎林和高山松林。

大相岭位于大凉山北部,处于大渡河下游的亚高山深谷地带,全长130公里,主峰(小凉水井)海拔3522米,拥有峨眉山、瓦屋山等山脉。



——秦岭片区。秦岭山系分布的大熊猫为秦岭亚种,是大熊猫分布纬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陕西省的西安、宝鸡、汉中、安康等4市8县,面积4386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数量298只,涉及12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2个林场。


《秦岭垂直影像图》


秦岭,不仅是我国南北分界线,也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以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有南岐山、凤岭、紫柏山等山脉,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森林的垂直分布带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



——白水江片区。白水江片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要区域,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武都区,面积2571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数量111只,涉及2个自然保护区、2个林场。

白水江地处岷山余脉,最高峰海拔3530米,除沟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外,大部分暖温带湿润气候,植被为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针叶落叶林和高山草地。野生动物有450余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大熊猫、 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的最北界。



区域内山峰陡峭,悬崖险布,河谷深切,曲溪梯瀑,地貌最复杂多变,气候呈现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冰冻带等带谱类型,降雨量较丰富。

这里是第四纪冰川影响下古生物群落主要避难所,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此得以保存,这里不仅是红豆杉、珙桐、连香树、独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也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豹、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家园。

正是这一系列独特的自然地理大格局孕育和造就了大熊猫国家公园。

二、历史文化大格局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就有人类先民居住,史称“甘溪人”、“焦西岗人”和“大水洞人”。

1989年11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工作队在北川县文化馆收藏的一批化石中发现一枚古人类左下侧门齿化石。

该化石出土于北川县甘溪乡金宝村甘龙洞,为距今两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遗址,同批还发现了大熊猫、鹿、野猪、貘等五个种属的动物化石。这有力的证明了,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与大熊猫和谐共处,共同生活了近两万年。



据史料记载,“县西北高山竹林中食铁兽(即大熊猫)甚多,俗称白老熊、花熊、竹熊;金线猴(即金丝猴)树栖结群生活,猎者伐木围歼,皮毛价高,有云:“雄绒背毛与银元相垒等长作价”;盘羊(即牛羚)又称野牛,常居高山草地结群生活,体大易猎,独牛甚猛,伤后易于攻人”(清朝乾隆版《石泉(即北川)县志》)。

2004年,考古学家在北川-江油交界的吴家后山大水洞发现了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同时还在附近的猫樵洞等五个岩洞里发现了大量距今九万年前的古巨犀与两栖犀牛化石。


平武县焦西岗遗址出土的古人类石质工具


1953年,考古学家在平武县白马公社焦西岗寨二半山台地发现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出土了大量鹿角化石、石碾磨器、石凿、石斧和用火遗址。

1971年,平武县白马公社和木座公社分别出土了秦半两货币、绳纹陶片、铜戈、铁器皿和15公斤西汉五铢钱、铁查判(铁案板)、石(铁)器皿。

众多的历史遗址、化石和文物都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在国家公园内繁衍生息。到秦汉时期,当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已十分频繁。

不仅史前文明十分繁荣,国家公园境内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境内保存着大量大禹的历史遗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



公园境内的平武县是氐族后裔——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区,“氐族”最早出自于我国西周时期的文学总集——《诗经》。

最早把“氐”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是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他记载:“冉駹(máng)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司马迁,《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冉”在古羌语中是山羊的意思,“冉駹”就是山羊很多的意思。冉駹故地在今茂汶一带,“冉駹以东北”在西汉时属于刚氐道辖地(即今平武-九寨沟--松潘-北川地区)。

到了汉代以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境内又成为藏族、羌族先民的聚居区,史称“青片番”、“白草番”和“白马氐”。先后归属阴平郡、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平武郡、龙门郡、龙州府、江油郡、灵应郡管辖。



自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起,。

据清朝光绪版《龙安府志》记载:王姓土长官司驻阳地隘口(今平武县木皮乡关坝沟口),负责管辖阳地隘、黄羊关两处关隘,六洞、交昔、关坪、仓莺、额利、擦脚、水牛、彭信、蛇入、独目顶、舍那六、多籍十二个山寨。

王姓土通判负责管辖水泉关、梧崆关、铁蛇关和北雄关四个关隘,薅子、木瓜、昔蜡、瓦舍、木作、陈家六个山寨。

薛姓土知事驻龙溪堡(今平武县虎牙藏族乡龙溪堡村),负责管辖象鼻、虎牙、三眼山、大坪山、沙山堡、六海子等6处关隘,象鼻、高山、屋多、色若、莪若、热宜和瓜珠7个山寨。



土司们平时住在辖区的土司衙门内,每年秋收后,到自己的辖区巡视一次,处理“派款收粮”和杀人、争边界等重大案件,其他日常事务则由番官、各寨头人处理。

藏族、羌族、彝族……神秘的民俗文化与悠久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独特的历史人文格局。

三、人与自然大格局

价值源于生态,守护源于信仰。



多民族聚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特点之一。国家公园所涉及的29个县(市、区),164个乡镇多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国家公园内除汉族外,还有藏族(白马藏族、嘉绒藏族)、羌族、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19个少数民族。

公园位于全国主要的藏族聚居区,是全国最大的羌族和彝族聚居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元化,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绚丽多彩,有多项民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世世代代在国家公园内生息繁衍的藏、羌、彝、汉族人民信仰自然,敬畏自然,守护自然。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之间留下了无数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白马人(划归藏族)对自然的崇拜,更造就了他们的勤劳和勇敢。他们信奉天、地、山、水,每座白马山寨背后都有一座“神山”,神山上的一切树木、动植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有谁到神山上砍树、采药或者捕猎动物,都会受到全村人的谴责和鄙视。



在大自然所孕育的所有生物中,大熊猫是最受白马人喜爱的动物。

白马人把大熊猫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他们模仿大熊猫的舞步、动作和体态,创制出“熊猫舞”(登嘎甘)用来祭祀祖先与神灵。形式夸张,动作笨拙,憨态可掬的熊猫舞,已成为白马人生活娱乐的组成部分,只要逢年过节走进国家公园,就会看到白马人正活泼欢快地跳着熊猫舞庆祝节日。

大熊猫还被白马人刻到面具(曹盖)上、编进歌声中,戴着熊猫跳曹盖(咒乌)、唱熊猫歌。这既是白马人模仿森林中野生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独特艺术方式,也是天人合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游客在这里与大熊猫不期而遇,那绝对不要惊奇。因为这里的大熊猫早已成为白马人的亲密朋友。国家公园的秀丽山水似乎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拉近了白马人与大熊猫之间的距离,白马藏族女孩嘎学早尤为明白这一点。嘎学早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而她与大熊猫那段奇特的相遇时至今日仍然让她无法忘怀。



嘎学早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清晨,嘎学早与往常一样,与两位朋友一起到湖边背水。湖边石滩上一坨黑乎乎、毛茸茸的东西引起了他们注意。上前一看,结果是一只大熊猫,大熊猫蜷缩着身子瘫软在石头边,看起来年龄不大,眼睛微微闭着,看似很虚弱。

嘎学早立刻前扶起大熊猫的胳膊,“当时我也没想可能出现的危险,就是想救它!”上前一看,发现熊猫腿部受伤,嘎学早立即和两位伙伴,打来湖水帮熊猫清洗伤口,并给熊猫找来了新鲜的竹子。经过几天的精心照料,大熊猫恢复了健康。嘎学早拿起当时合影的照片说:“你看,这就是当时我们救的大熊猫。”



在国家公园境内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羌族老人余家华不顾年事已高,坚持不懈义务巡山反盗猎,保护了近200平方公里的“大熊猫走廊”,拆除近九万个猎套,二十年如一日与盗猎者开展旷日持久的搏斗。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山山水水中,无数个噶学早、余家华们的故事随时发生,永久流传。这仅仅是国家公园内各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自然、爱护自然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儿女依靠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与国家公园境内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四、政策实践大格局

、,未来几年,国家公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熊猫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为核心,以探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统一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增强大熊猫栖息地联通性、协调性,确保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域、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的成功典范、世界环境教育和生态展示的样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大全球声誉的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首要功能、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标志型国家公园。



为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将遵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在政策上的顶层设计,结合四川实际,制定包括公园运营规范、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访客管理办法等内容的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经验,逐步推进公园立法。建立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特许经营和非盈利性经营。认真学习美国黄石、约塞米蒂等国家公园的管理经验,与云南、黑龙江等省市区的国家公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大熊猫保护的成效是检验国家公园建设的试金石。届时,国家公园必将呈现出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的喜人态势。

良好的政策+卓越的实践=野生大熊猫数量的不断增长!

2018年,国家公园还将在开展前期论证并完成规划编制、方案提交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批国家公园保护性关键项目建设。利用植被恢复、生境再造等手段,启动实施一批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着力加强大熊猫不同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以放归和救护基地建设、巡护通道建设为先导,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逐步完善公园硬件设施。

以野生大熊猫DNA建档立册工作为切入点,以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科学管理和个体的精准保护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大熊猫保护管理工程。从创造管理条件、搭建监测平台、建立基础数据库等内容入手,启动实施一批能力提升项目。

五、保护教育大格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后,将在保持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实现“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开发”五大功能。这对于科学有效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



国家公园已着手统筹制定大熊猫对外宣传和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国家公园宣传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利用试点进程的影像记录等素材,制作宣传手册、编辑宣传短片,把传统宣传手段和新媒体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宣传,唱响国家公园主旋律、发出体制试点好声音,传播生态保护正能量。



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按照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公园入口的原则,建设包含大熊猫国家公园形象标识系统、访客接待中心、生态教育和科普体验、博物展示场馆、圈养大熊猫活体展示区(一些地方规划建设野化放归训练场和放归地),以及科普、游憩、体验步行道等内容的国家公园入口。

率先把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建制场镇、居民聚居地建设成为特色小镇、特色小区。在公园外围选择位置适宜的入口和场镇,统筹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打造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按照上述原则启动编制公园周边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改善民生也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境内,除成都市的崇州、都江堰,德阳市的绵竹、什邡,雅安市的宝兴和荥经等6个县(市)外,其他13个县(市、区)人均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县(市)人均GDP不到2万元,是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北川、平武、青川、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和九寨沟等7个县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内现有贫困人口3.9万人,占公园总人口22.64%,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国家公园成立后将制定生态管护员等公益岗位补助政策。将国家公园内现有各类保护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将保护职责扩展为包含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有关法律法规宣传等综合管护,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制定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补助政策。


中国画《乐园》(马睿 绘)


同时,还将根据国家公园内搬迁户所在地位置、搬迁难易程度、房屋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相衔接,合理确定搬迁补助标准,统筹考虑搬迁后住房修建、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制定公园生态移民搬迁政策。



让人民群众因国家公园的建立而脱贫奔康,国家公园则因人民群众的呵护而世代传承。




与此同时,还将通过深度挖掘、广泛传播大熊猫文化、建立民俗文化村,充分展示藏-羌-彝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变迁、人类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局面。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有限利用,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对改善和提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模式,为助推“美丽四川”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熊猫文化爱好者)